修復破碎的供應鏈:中國以外的製造
已發表: 2022-03-11隨著中國逐漸成為現有經濟強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正在迅速變化。 尤其是由於最近中美之間的貿易衝突及其長期影響以及 COVID-19 的爆發,企業必須重新調整與中國市場的製造關係。
雖然過去許多製造商開始部署中國 +1 政策,但我相信涉及進一步多元化(中國 +x)的方法會產生多種機會和優勢。 我將分析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是否適合替代中國目前保持的製造能力。
對於每個備選地點,我將分析 a) 利弊,b) 當前狀態,以及 c) 每個主要市場的前景。 我將重點關注以下參數:勞動力、生產力、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稅收、自由貿易協定 (FTA)、政治穩定、法治和感知腐敗。
中國製造業對全球市場的意義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數據,中國的出口導向型製造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技術驅動型行業。 因此,紡織品/服裝(佔全球出口的 40%)以及計算機/電子產品(28%)和電氣設備(27%)在中國製造商的市場重要性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中國製造業的勞動力成本穩步上升,這是由以下幾個因素驅動的:
- 人口影響(例如,獨生子女政策)
- 從農村地區到城市的遷移機會有限
- 監管影響導致最低工資穩步上升
雖然前兩個驅動因素對勞動力成本的影響很難量化,但最低工資的上漲是有據可查的。 儘管仍處於適度水平,但自 2006 年以來,中國的最低工資幾乎翻了兩番,而大多數經合組織國家的最低工資幾乎持平。
雖然中國的一些製造業已經通過生產自動化和將重點轉移到國內消費市場來適應,但對中國製造業競爭力的影響已不再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更重要的是,中國與其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和非貿易關係已經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此外,最近的 COVID-19 爆發及其對在中國設有生產設施的公司的供應鏈造成的破壞性影響,已導致許多董事會在重新調整全球採購和供應鏈戰略方面進行了大量反思。
因此,需要對中國境外的製造進行評估,以減少對中國外包製造和/或中國工廠供應全球市場的依賴。
由於合格且低成本的全球勞動力的可用性被證明是中國崛起的主要吸引力,因此需要根據該特定標準評估替代地點。 然而,其他參數也同樣重要。 因此,關於搬遷機會的討論還將集中在政治穩定性、公用事業和交通基礎設施的可用性、融資、稅收和監管框架(經商便利)以及資本流動的自由度上。
中國以外的製造業——下一步在哪裡?
根據聯合國機構國際勞工組織 (ILO) 的數據,全球一半以上的勞動力位於亞太地區。 另外 14% 位於非洲國家,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雖然利用自動化以及貿易走廊和較低的運輸成本帶來的成本優勢,肯定有潛力將製造能力帶回歐洲和北美的西方經濟體,但本分析的重點將放在勞動力替代上。
製造業搬遷機會
東亞——主要參與者,機會
東亞地區佔全球勞動力的 27%,包括中國、香港、朝鮮、韓國、澳門、蒙古和台灣。 香港、澳門、蒙古和台灣的勞動力相對較少和/或相當昂貴,因此實際上沒有從中國轉移製造業的潛力。
擁有 1400 萬勞動力的朝鮮將有可能進行部分製造業轉移。 然而,除了大約 100,000 名朝鮮人或多或少地在各種國際市場上公開工作,作為政府資助的勞務輸出計劃的一部分外,由於聯合國和其他制裁措施,該國基本上被排除在國際製造業之外。
另一方面,擁有 2800 萬勞動力的韓國完全有能力抓住中國即將替代的製造能力的一部分。
勞動力 | 2800 萬高生產力勞動力(下圖),單位勞動力成本趨同; >90% 的高等教育入學率; 靈活的勞動法 |
生產率 | 比主要經合組織經濟體高約 10%(見下圖),但單位勞動力成本相似(見下圖第二張) |
基礎設施 | 發達的公路、機場和鐵路網絡; 強大的港口/集裝箱港口基礎設施(東南部的釜山和西部的仁川),方便前往中國和日本 |
實用程序 | 電力——自給自足但高度依賴化石燃料(70%) 原油——100% 依賴進口(全球第五大進口國) 天然氣/液化天然氣——幾乎 100% 依賴進口(第九大進口國) |
競爭力(一) | 79.6(最大 100) |
外國直接投資信心 (b) | 1.54(最多 3 個) |
資料來源:世界經濟論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爾尼
(a) WEF 評級包含 12 個競爭力支柱:機構、基礎設施、ICT 採用、宏觀經濟穩定性、健康、技能、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體系、市場規模、商業活力和創新能力。
(b)科爾尼評級; 基於調查的高/中/低評級特定市場的 3 年前瞻性 FDI 可能性
底線(東亞)
憑藉其高素質和高效的勞動力、生產力和基礎設施,韓國為目前在中國以外處理的一些高複雜性製造業提供了替代機會。 鑑於其與中國經濟已經牢固的貿易關係以及地理鄰近性、製造轉移和供應鏈,應考慮重新路由。
南亞 - 主要參與者,機會
南亞地區被定義為由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印度、馬爾代夫、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組成的地區。
不丹和馬爾代夫的勞動力都不足 100 萬,因此將被忽略。 儘管擁有超過 1400 萬勞動力,但阿富汗也因其動蕩的安全局勢而被忽視。
除了印度是一個主要的潛在勞動力市場外,本節還將討論孟加拉國、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的製造業遷移潛力。
因此,讓我們先來看看印度,這是將製造能力從中國轉移出去的更明顯的選擇之一。
勞動力 | 5.2 億勞動力,識字率 75%,中學入學率 75%,高等教育(大學及類似)入學率 28% |
生產率 | 9 美元 GDP/小時工作(即,低於經合組織平均水平的 10%) |
基礎設施 | 鐵路網絡和集裝箱港口基礎設施在質量上與中國相當,但僅佔中國整體集裝箱碼頭能力的 7%; 中等質量的航空和公路運輸基礎設施(與中國相當) |
活力 | 電力:100% 自給自足,>70% 依賴化石燃料 原油:全球前五名原油進口國 天然氣/液化天然氣:全球前 20 名天然氣進口國 |
競爭力(一) | 61.4(最大 100) |
外國直接投資信心 (b) | 1.54(最多 3 分),低於 2012 年的 1.85 分 |
資料來源:世界經濟論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爾尼
(a) WEF 評級包含 12 個競爭力支柱:機構、基礎設施、ICT 採用、宏觀經濟穩定性、健康、技能、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體系、市場規模、商業活力和創新能力。
(b)科爾尼評級; 基於調查的高/中/低評級特定市場的 3 年前瞻性 FDI 可能性
所以,印度擁有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並準備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下一個工作台,對吧? 好吧,在對印度是否適合和準備接管做出結論之前,有必要再看看一些財政和經濟參數,從匯率和通貨膨脹開始。
由於缺乏市場改革的不確定性以及政治風險,利率在 2014 年之前穩步上升。然而,隨著莫迪政府在 2014 年大選後實施進一步的市場改革和財政紀律,這種看法發生了變化。
然而,這種勢頭在 2016 年之後停止,當時政府的“去貨幣化”(取消大面額紙幣)和引入商品和服務稅等政策抑制了國內消費。 隨著西方市場的持續強勁復甦,外國直接投資投資者決定離開或轉移對印度的投資。
底線(印度)
印度為製造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替代機會,並重複了過去二十年來其外包和 IT 部門所展示的成功。 然而,重要的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臃腫的政府部門的強化和私有化、性別問題、缺乏合適的基礎設施以及官僚障礙。
儘管如此,我相信,與中國相比,印度與西方世界之間相對較小的摩擦潛力將使西方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印度經濟上,從而為投資者提供重要機會。
那麼南亞其他國家呢?
巴基斯坦 | 孟加拉國 | 尼泊爾 | 斯里蘭卡 | |
勞動力 | 7500萬 | 7000萬 | 1700萬 | 900萬 |
識字率 | 60% | 75% | 68% | 92% |
中學入學率 | 43% | 73% | 74% | 98% |
高等教育(大學等)入學率 | 9% | 21% | 12% | 20% |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2018)

國家 | 巴基斯坦 | 孟加拉國 | 尼泊爾 | 斯里蘭卡 |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購買力平價) | 4,940 美元 | 3,880 美元 | 2,741 美元 | 11,955 美元 |
勞動生產率 | ~$8/小時 | 4 美元/小時 | ~3 美元/小時 (*) | 19 美元/小時 |
基礎設施 | 欠發達 | 欠發達 | 欠發達內陸 | 欠發達,但正在改善 |
活力 | 電力:自給自足; 前 30 名油氣進口商 | 電力:自給自足,大型部件無接入; 適度的油氣進口 | 電力:自給自足 | 電力:自給自足; 中等油氣進口商 |
競爭力(一) | 51.4 | 52.1 | 51.6 | 57.1 |
2020-23 年外國直接投資軌跡 (b) | 消極的 | 略積極 | 略積極 | 略積極 |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
(*) 外推
(a) WEF 評級(最高 100 分)包含 12 個競爭力支柱:機構、基礎設施、ICT 採用、宏觀經濟穩定性、健康、技能、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體系、市場規模、商業活力和創新能力。
(b) AT Kearney FDI 信心評級不可用,因此使用 FDI 軌跡。
底線(印度以外的南亞)
印度以外的南亞國家提供了年輕而豐富的勞動力,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擴大製造機會的機會。 然而,政治不穩定和缺乏基礎設施是重大的投資障礙。
然而,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在服裝業和貿易自由化改善的推動下,都顯示出經濟改善的跡象。 斯里蘭卡相對較高的教育成就應該允許擴展到服務業或更高價值的製造業。 這部分適用於孟加拉國。
尼泊爾已成為中東等傳統目標市場的主要勞動力出口國,但也越來越多地出口到歐洲市場,以緩解他們缺乏合格勞動力的問題。 一旦該國設法扭轉這一趨勢,當地的製造中心肯定會獲利。 巴基斯坦作為該地區最大的勞動力市場,與中國一起制定了中巴經濟走廊(CPEC),投資600億美元用於能源生產和基礎設施項目,並宣布實現年增長率超過6%的目標. 這些項目將如何實現並允許製造(和服務)投資者利用市場必須提供的巨大擴張潛力,還有待觀察。
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 - 主要參與者和機遇
具有製造業搬遷潛力的主要東南亞勞動力市場包括:
印度尼西亞 | 越南 | 菲律賓 | 泰國 | 馬來西亞 | |
勞動力 | 134 米 | 57 米 | 45 米 | 39 米 | 16 米 |
識字率 | 96% | 95% | 98% | 93% | 94% |
中學招生。 | 89% | 沒有數據 | 86% | 82% | 82% |
高等教育招生。 | 36% | 29% | 36% | 49% | 45% |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購買力平價) | 11,605 美元 | 6,609 美元 | 7,942 美元 | 16,905 美元 | 28,201 美元 |
勞動生產率 | 11 美元/小時 | 5 美元/小時 | 10 美元/小時 | 13 美元/小時 | 22 美元/小時 |
活力 | ~ 100% 電力自給自足,主要天然氣生產國和原油進口國 | ~100% 電力自給自足。 油氣自給自足 | 100% 電。 自給自足,主要原油進口國,天然氣自給自足 | ~90% 電力自給自足,Top20 O&G 進口商 | ~100% 電力自給自足,Top40 原油進口國 |
競爭力(一) | 64,9 | 58,1 | 62,1 | 67,5 | 74,4 |
2020-23 年外國直接投資軌跡 (b) | 積極的 | 積極的 | 積極的 | 平坦的 | 積極的 |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
(a) WEF 評級(最高 100 分)包含 12 個競爭力支柱:機構、基礎設施、ICT 採用、宏觀經濟穩定性、健康、技能、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體系、市場規模、商業活力和創新能力。
(b) AT Kearney FDI 信心評級不可用,因此使用 FDI 軌跡。
底線(東南亞和太平洋)
鑑於靠近中國南部現有的製造中心,東南亞國家自然而然地成為那些希望將其僅限中國的供應鏈多樣化的公司的候選者。 最初由美中貿易敵意驅動,後 COVID-19 世界將看到更多的自我反省和行動以多樣化曝光。
特別是近年來,越南的 GDP 增長率取得了巨大的進步,2018 年超過 7%。例如,三星向越南的研發和製造設施投入了超過 170 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使其成為其主要全球手機生產中心。 韓國的總投資額超過 600 億美元,緊隨其後的是日本和新加坡的投資者。 中國投資者也越來越有興趣將生產轉移到越南,以對沖美國征收的關稅。
然而,基礎設施不足、能源短缺、腐敗以及難以駕馭的稅收和監管框架等常見障礙為國內企業家和外國投資者的擴張提供了重大障礙。 地區不穩定,例如中國與越南/菲律賓之間關於南海領土主張的持續爭端,影響了對自然資源和國際航線的獲取,增加了額外的複雜性。 然而,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最近取得的令人矚目的進步看起來很有希望。 鑑於年輕且可用的勞動力與堅實的教育框架相結合,絕對應該讓他們成為尋求多元化供應鏈的國際投資者的關注點。
雖然過去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亞洲製造業市場上,但展望未來,另一個特定地區脫穎而出,具有成為替代製造業中心的巨大潛力。
撒哈拉以南非洲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2018 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約佔全球勞動力的 12%。 然而,未來 10 年及以後,全球勞動力供應將發生重大的結構性變化,這主要是由一方面西方和亞洲國家之間以及另一方面撒哈拉以南國家之間的人口差異驅動的。 這種中長期趨勢反映在以下三個簡單的圖表中。
- 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對較高的出生率導致該地區的平均年齡顯著降低。 雖然這將在營養、城市化/住房、水資源、可靠電力、教育機會和總體政治穩定方面帶來重大挑戰,但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這也是一個獨特的競爭優勢。
- 由於這些人口結構的變化,到 2030 年,該地區在全球勞動力中的份額將比 1990 年幾乎翻一番。鑑於增長軌跡,這一趨勢可能會在 2030 年後加速。
- 鑑於大多數撒哈拉以南國家(小規模和相對低效的)農業就業佔很大比例,過去三十年在東亞和東南亞觀察到的類似勞動力遷移到製造業就業是一種可能的情況。
底線(撒哈拉以南非洲)
雖然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在利用其人口紅利方面仍存在重大障礙,但盧旺達、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等成功案例令人鼓舞,對於尋求多元化和降低其供應鏈的風險。
一個特別有趣的產業集群正在紅海周圍發展,將位於 KSA 的各種工業城市(KAEC、吉贊等)與北非和東非國家具有成本效益的能源和廣泛的勞動力市場相結合。
結論
這就是我們“Phileas Fogg - 全球”尋找替代方案以使僅限中國的供應鏈多樣化的結束。 隨著世界正在擺脫 COVID-19 的停滯並面臨中美之間日益敵對的關係,現在是時候為更加動蕩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未來打造面向未來的企業了。
正如我們在過去幾個月中看到的那樣,多元化和冗餘的供應鏈結構對於度過未來的風暴至關重要,因此應該成為高級管理人員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