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ft 與 Uber:搭便車前往公共市場

已發表: 2022-03-11

近年來,叫車平台變得無處不在,現在很可能構成了零工經濟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大多數城市中希望從 A 點到 B 點的人們越來越少地走到人行道上,把手舉在空中叫出租車,而是在智能手機上敲幾下鍵就召喚一輛汽車。 隨著語音識別技術和自動駕駛汽車的出現,人們夢想著有一天人們很快就能對著他們的手機(或其他連接的設備)呼叫一輛無人駕駛汽車來接他們。 當蝙蝠俠僅僅在幾十年前這樣做時,所有這些似乎都顯得異常的未來主義。

傳統的出租車很快就過時了,以至於美國城市的大多數人都會質疑,如果有人說他們會得到一輛。 紐約市出租車獎章的價格從 2013 年的 130 萬美元暴跌至 16 萬美元。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甚至不會說他們會乘坐 Lyft 或 Uber,但他們會從一個地方“Uber”到另一個地方。 事實上,Uber 的現任 CEO 說他加入這家公司是因為它是一個動詞:“我父親總是告訴我,如果你能用動詞,就說‘是’。”

上個月,美國乘車雙寡頭的兩家公司都為各自的 2019 年首次公開募股提交了初始文件,因此值得仔細研究一下 Lyft 與 Uber 的辯論。

Lyft 和 Uber 之間的質量差異是什麼?

儘管網約車平台繼續主導傳統出租車,但對於乘客和司機來說,在兩個老牌公司之間做出決定往往是一次擲硬幣的決定。 拼車在美國大多數城市都是一種商品,因此大多數司機和乘客都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打開 Uber 和 Lyft,並根據價格和等待時間來選擇使用哪個。 谷歌和蘋果的地圖應用程序已經抓住了這一點,並在用戶尋找路線時為乘車服務提供應用內定價表。 一些應用程序已經出現在現場,專門幫助用戶選擇最佳服務,例如 Bellhop 和 GoA2B。

雖然 Uber 和 Lyft 本質上都是將司機與想要到達目的地的乘客配對的平台,但這兩家公司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區別。 制定 IPO 估值的證券分析師通常不會過多關注公司文化,然而,從戰略的角度來看,這兩者之間的鮮明對比是有啟發性的。

從品牌開始:Uber 有更簡單的黑白感覺,而 Lyft 則選擇帶有獨特字體的粉紅色。

Lyft 與 Uber 的標誌

他們的每一個標誌都反映了他們不同的起源。 優步最初是作為“黑車”服務開始的,與其時尚和商業化的美學相一致。 Lyft 直接進入了消費市場,還開創了拼車功能,給人一種更隨意、更友好的感覺。 在其公司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優步都是大寫字母,但是在 2018 年 9 月,優步更改了徽標,去掉了所有大寫字母,以使外觀略微“柔和”。

激進的擴張使優步獲得了領先的市場份額(後果)

與它的全業務外觀相一致,優步並沒有因為表現得好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叫車平台。 它魯莽地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激進的“破壞者”,願意與出租車工會和政客正面交鋒,以進入新的城市。 儘管受到許多人的推崇,但這一模式導致該公司近年來在其母國美國放棄了市場份額,同時仍在追求快速的全球擴張。 尤其是 2017 年的前六個月,對於 Uber 來說是充滿挑戰的一半,因為醜聞接踵而至:

  1. #deleteUber 第 1 集:2017 年 1 月下旬,隨著美國移民限制突然增加,出租車司機在肯尼迪機場抗議。 作為回應,優步關閉了激增定價(以鼓勵人們使用該產品),這被認為是優步試圖利用那些抗議禁令的人。
  2. #deleteUber 第 2 集:僅一個月後,前 Uber 工程師 Susan Fowler 發表了一篇文章,講述了她在公司遭受性騷擾和性別偏見的經歷,引發了內部調查。 投資者批評了內部調查人員的選擇,這表明該公司存在深層次的問題。 後來,卡蘭尼克被拍到在承認自己需要領導幫助之前斥責優步司機。
  3. 2017 年 2 月晚些時候,Uber 被谷歌分拆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 Waymo 起訴,聲稱該公司竊取了其關鍵技術。
  4. Greyballing 在 3 月份被披露,這是一種在其服務違反規定的城市中系統地欺騙執法人員的工具。 試圖在誘捕行動中招呼 Uber 的官員被“灰團化”——他們可能會在應用程序中看到附近導航的汽車圖標,但沒有人會來接它們。
  5. 然後在 3 月,優步的自動駕駛汽車計劃在亞利桑那州發生車禍後暫停。

2017 年上半年,共有 12 名高管離職,最終導致 CEO 下台。 在後果中,Lyft 有機會通過提供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來打破 Uber 的壟斷。 請注意 2017 年初優步市場份額的下降差距:

圖表顯示美國網約車市場份額。

截至 2018 年 12 月,Uber 占美國拼車支出的 69%,Lyft 佔據 29% 的市場份額,比 2018 年初增長了大約 3 個百分點。由於兩家公司都在爭奪市場份額,他們不得不花費補貼給司機,並向乘客提供促銷折扣。 這是一種逐底競爭的戰略,導致兩家公司都燒掉了巨額現金——據報導,優步自成立以來已經花費了超過 110 億美元——並且一直在努力實現盈利。 稍後將更詳細地介紹財務狀況。

他們的商業模式和策略有何不同?

儘管核心網約車業務的商業模式有明顯相似之處,但雙方都在打一場更大的戰略戰爭,要贏得不同的戰鬥。 Lyft 僅在美國和加拿大開展業務,而 Uber 已經擴展到 70 多個國家,儘管最近從亞洲和俄羅斯撤出。 因此,在優步爭奪全球市場主導地位的同時,Lyft 正在蠶食美國國內市場份額。

率先進入市場有戰略優勢嗎? 是和不是。 似乎確實有某種先發優勢,但似乎僅限於品牌認知度,因為大多數司機和乘客的忠誠度似乎並不高(新的叫車服務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比較應用程序)。 實際上可能存在後發優勢,因為第一個進入市場的人必須與監管和政治阻力作鬥爭,更不用說文化障礙,為後來者鋪平道路。

不到 20% 的拼車司機專屬於一項服務,這表明服務之間缺乏忠誠度和轉換成本。

條形圖說明有多少叫車服務司機已註冊。

在拼車等市場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動態,其中網絡效應是通過供應方實現的。 需要聚集足夠的駕駛員供應才能使服務對騎手可行。 然而,司機不是僱員,可以自由使用多種服務,因此,即使優步在許多市場上處於領先地位,並且能夠達到所需的臨界數量的司機,但一旦像 Lyft 這樣的競爭對手進入,司機可以輕鬆註冊。 在某種程度上,優步正在為整個叫車生態系統承擔重任。

圖表顯示了 Uber 和 Lyft 提供的功能的比較。

優步和 Lyft 在提供的服務套件方面存在差異。 優步的服務範圍更廣,其中最大的是送餐服務,而 Lyft 則更專注於基本的叫車服務和拼車服務。 優步在 2018 年第三季度的財務數據中首次公佈了 Eats 的特定預訂量,該公司稱其占總預訂量的 21 億美元(佔總預訂量的 16.5%),並且每年增長超過 150%——遠遠超過其傳統業務.

雙方都積極參與併購交易

最近的收購也為各自的戰略提供了一些啟示:

  • 2018 年,Lyft 收購了增強現實公司 Blue Vision Labs 和共享單車公司 Motivate。 前者與自動駕駛汽車有關,後者是人們不在汽車或公共交通工具中時如何在城市中出行的多樣化。
  • 同樣,優步在 2018 年收購了共享單車公司 Jump Bikes。 它還投資了滑板車股份公司 Lime。

兩家公司的這些收購符合他們的共同願望,即成為所有交通運輸的一站式商店,自行車和踏板車等最後一英里解決方案是這一願景的組成部分。

優步和 Lyft 都在將無人駕駛汽車推向市場方面投入巨資。 儘管遭遇了包括致命事故在內的重大挫折,但優步在 2018 年 8 月豐田戰略投資的幫助下繼續向前推進。 2017 年 5 月,Waymo 與 Lyft 聯手。 Lyft 還於 2018 年 3 月宣布與汽車零部件供應商 Magna 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係,旨在開發無人駕駛汽車。

儘管還遙遙無期,但優步製定了雄心勃勃的飛行汽車計劃,開設了公司的整個分支機構(Uber Elevate),專門專注於開發飛行交通系統。 蝙蝠俠有一輛飛行汽車,但直到《黑闇騎士崛起》他才得到一輛。 也許我們很快就會看到像《回到未來II》中那樣的懸浮滑板?

籌資和估值增長一直保持一致

伴隨兩家公司收入快速增長的還有估值的快速增長。

圖表說明 Lyft 融資輪次估值。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Lyft 自成立以來的估值一直呈穩步上升趨勢。 隨著輪次價值和資金數額的增加,投資者基礎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主要財務投資者包括富達、CapitalG、Third Point Ventures 和 Andreessen Horowitz,主要戰略投資者包括麥格納國際、通用汽車和滴滴出行(中國叫車市場的領導者)。 請注意,股東名冊之間存在大量重疊,因為 Lyft 的許多投資者也投資於優步。 事實上,Waymo 在指控該公司竊取商業機密後,接受了 Uber 股票作為和解的補償。 那是埋葬斧頭的某種方式!

圖表說明了優步的融資輪估值。

最近優步估值的下跌顯然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2017 年底,軟銀領投了 90 億美元的巨額融資,這在許多方面都揭示了問題,值得進一步討論。 在前首席執行官卡蘭尼克和主要投資者基準資本之間的內訌中,經過數月的痛苦談判才得以解決。 儘管各方都試圖盡可能積極地描繪它,但它卻是矽谷最可怕的事件:一輪下跌。 以 700 億美元的估值注入了相對少量的 12.5 億美元的新資本,但絕大多數資金(77 億美元)用於從想要退出的現有股東那裡進行二次購買。 為此,軟銀以僅 480 億美元的估值在納斯達克私人市場上進行了要約收購,比上一輪折讓了 30% 以上。 它被超額認購。

一年過去了,軟銀看起來絕對輝煌。 他們能夠重組董事會,平息基準/卡蘭尼克訴訟,重新調整一些戰略舉措,例如不再強調亞洲增長,並有效地購買了兩個董事會席位。 軟銀現在還吹噓它是優步的最大股東,持有約 15% 的流通股。 隨後的資金以創紀錄的估值進入,據傳 IPO 超過 1200 億美元,他們正在尋找具有中期流動性的 2.5 倍投資。

然而,收購要約最近被超額認購,估值折現為 480 億美元,這意味著相當多的 Uber 現有股東正在尋找流動性,因此一旦鎖定期滿,Uber 股票可能會遭受拋售壓力——通常是六IPO 幾個月後。 優步的投資者希望,在此之前,即將自由流通的股票將掌握在強大的手中。

優步的投資者基礎由非常廣泛的戰略、財務甚至名人投資者組成,例如碧昂絲、傑伊-Z、阿什頓庫徹和蘭斯阿姆斯特朗。 著名的金融投資者是軟銀願景基金和沙特阿拉伯的公共投資基金,而戰略投資者包括豐田汽車公司和塔塔資本。 據報導,前首席執行官卡蘭尼克在 2018 年出售了大部分股份。

儘管矽谷投資者通常會選擇一個贏家,而不是投資同一垂直領域的兩家公司,但 Uber 和 Lyft 顯然不是這種情況,這更加強調了市場上有不止一個參與者的空間的想法。 Alphabet(也通過 CapitalIG)、富達、沙特阿拉伯養老基金和滴滴出行都對這兩家公司進行了投資。 而優步是滴滴的投資者這一事實意味著它是其最大競爭對手的間接投資者!

目前尚不清楚 Lyft 和 Uber 何時/是否會盈利

歷史財務信息並未正式公開,因此很難拼湊出清晰和全面的數據,但兩家公司在各自的 IPO 中大肆宣傳時,一直在洩露其財務數據的片段,因此至少可以畫出粗略的草圖。

兩家公司的收入都在迅速增長,這並不奇怪。 Lyft 的基數較低,但在 2018 年上半年,該公司帶來了 9.09 億美元的淨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121%,令人印象深刻。

優步的增長軌跡絕不是成熟的,但它的擴張速度也沒有以前那麼快。 2018 年第三季度的淨收入為 30 億美元,與 2017 年第三季度相比增長了 38%。就淨收入而言,根據這些數據,優步帶來的收入大約是 Lyft 的 6 倍。

利潤是另一回事。 兩家公司都完全依賴外部資金,不賺取運營利潤,符合當前矽谷的精神:先佔市場份額,後擔心利潤。 Lyft 2018 年上半年的淨虧損為 3.73 億美元,而優步僅在 2018 年第三季度就虧損了 11 億美元。

對兩家公司來說,好消息是,即使沒有預期的 IPO 收益,由於通過上述所有融資輪次(以及額外的債務發行)積累的現金儲備,它們有能力繼續承受虧損。 Lyft 沒有透露手頭有多少現金,但自 2015 年底以來它已經籌集了近 40 億美元的股本,因此即使考慮到運營虧損,我們也可以假設該公司擁有充足的跑道。 在計入隨後的股票和債券發行後,截至 2018 年第三季度,Uber 持有 91 億美元的現金。 即使考慮到該公司在第四季度可能已經燒掉了超過 10 億美元,按照這個速度,優步仍將有兩年多的時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優步在 2016 年出售中國業務後持有中國網約車巨頭滴滴出行的大量股份,並在 2018 年初出售其在中國的業務後持有東南亞網約車運營商 Grab 的大量股份。當時,滴滴的股份占公司的17%,雖然是作為優先股持有,但股權很可能在隨後的幾輪融資中被稀釋。 儘管如此,滴滴出行也一直在探索首次公開募股,據傳估值為 800 億美元,這意味著優步持有的股份價值可能超過 130 億美元。

至於 Grab,截至 2018 年初,Uber 持有 27.5% 的股份,但自 6 月以來,Grab 已經開啟了巨額的 H 輪融資,以 90 億美元的投前估值獲得了 30 億美元。 從理論上講,這會將優步的股份稀釋至略高於 20%,使其價值 25 億美元。

公共市場如何評價 Uber 和 Lyft?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些公司最近在非公開的、公平的融資輪次中的估值,然後再繼續看看它們在公開市場上的價值。 請注意,由於兩家公司都缺乏盈利能力,因此收入倍數是最常用的衡量標準。 但在深入研究這些數字之前,請先問問自己:哪家公司值得估值溢價? 憑藉其規模和全球雄心,優步是否應該獲得更高的估值? 由於增長速度更快,Lyft 能否保證更高的倍數?

  • 根據 LTM 2018 年第二季度的數據,豐田在 2018 年 8 月以 715 億美元的投資前估值對優步進行了投資,收入倍數為 7.4 倍。 優步在該季度公佈了 63% 的淨收入增長。
  • 根據截至 2018 年 6 月的過去 12 個月,富達在 2018 年 6 月以 145 億美元的投前估值對 Lyft 進行了投資,收入倍數為 9.3 倍。Lyft在 2018 年上半年增長了 128%。

從 2018 年的這些融資輪次來看,Lyft 似乎已經實現了超過其競爭對手的估值溢價——這可能是由於其卓越的增長率。 然而,轉向目前的估值,情況有所不同。

鑑於股東人數眾多且員工多年的股權薪酬,私營公司的二級市場相對活躍。 Equidate 就是這樣一個平台,可以用來大致了解當前的估值可能是多少。 在撰寫本文時,該平台的(廣泛)指示性買賣價差為:

  • 優步價值:780億至1000億美元
  • Lyft 價值:140 億至 180 億美元

假設優步 2018 年第四季度的收入增長與 2018 年第三季度相同,那麼 2018 財年的淨收入將達到 114 億美元。 這使當前的交易區間為 6.8x 至 8.8x 的倍數。 至於 Lyft,如果 2018 年下半年的增長率與 2018 年上半年相同,那麼 2018 財年的淨收入將達到 23 億美元,倍數在 6.0 到 7.7 倍之間——大約低於優步。

將這種方法顛倒過來,將 Uber 的 7.4 倍倍數與 8 月上一輪融資中授予的相同倍數應用於估計 114 億美元的收入,將產生 838 億美元的企業價值。 對於 Lyft 來說,這個數字足足 218 億美元。 如前所述,據說優步在 IPO 事件中的潛在估值為 1200 億美元,這意味著兩位數的收入倍數。

Lyft 和 Uber 的關鍵財務指標摘要

優步來福車
出席國家75 2
應用下載量(過去 30 天) 2530萬280萬
國內市場份額69% 29%
估計總現金餘額90億美元27億美元
淨收入 (LTM) 105 億美元16億美元
上次報告的增長率38% 121%
淨損失 (LTM) 32 億美元* 8.06億美元
等值指示性估值780 億美元 - 1000 億美元140 億美元 - 180 億美元
隱含的 2018 年收入倍數6.8 倍 - 8.8 倍6.0x - 7.7x

*不包括出售東南亞業務的收益。

Lyft vs Uber:這真的是一個贏家通吃的行業嗎?

私人市場目前似乎更喜歡優步而不是 Lyft,但溢價是應得的嗎? 兩家公司無疑是在爭奪同一個蛋糕,但這是一個贏家通吃的行業嗎? 並不真地:

  1. 正如所討論的,在供應或需求方面都沒有任何障礙。 司機同時使用 Uber、Lyft、Via 等,沒有任何實際後果。 同樣,騎手也可以這樣做,並根據當時哪一個提供更好的價格繼續切換。
  2. 商業模式易於復制,沒有護城河。 競爭對手可以在任何特定市場複製優步,並可以花錢購買司機以達到類似的績效水平。
  3. 如果市場上只有一個參與者,該公司可能會排除競爭並隨後提高價格,從而損害消費者並引起反壟斷投訴或至少由市政府採取監管行動。 事實上,預計從拼車中榨取資金將變得更加困難,因為像紐約這樣的主要城市已經提出了增加票價附加費和限制活躍車輛分配的提議。

鑑於 Lyft 的市場環境和更快的增長,優步的溢價估值必須用其他東西來解釋。 投資者必須相信這個故事還有更多的內容,並且押注優步不僅能佔領全球叫車市場。 這種通過瞄準更多全球市場和運輸垂直領域的雄心壯志似乎比 Lyft 緩慢而穩定的增長更能吸引投資者的注意力。

事實上,優步似乎已經確定了淘汰私家車並擁有城市交通生態系統各個部分的戰略。 這正是優步管理層和 IPO 賬簿管理人將要講述的故事。 不出所料,它已經開始了:在去年與投資者的一次會議上,優步首席執行官 Dara Khosrowshahi 說:“汽車之於我們,就像書籍之於亞馬遜。”

附錄:Lyft S-1 的關鍵要點

從 2017 年到 2018 年,收入翻了一番——這是一個非常強勁的軌跡,理論上應該保證溢價估值。 然而,H2/18 增長顯示從 H1/18 減速,從 121% 降至 99%。

令人印象深刻的收入增長背後是該公司披露的一些有用指標,華爾街分析師將在未來幾週內將其分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兩年中,每位乘客的收入大幅增加——從大約 18 美元翻倍至 36 美元。 其他有用的指標,例如總預訂量和乘車次數也很有幫助,而“貢獻”等虛構的利潤指標通常會被經驗豐富的分析師拋棄。 收入佔總預訂量的百分比是一個重要的盈利能力數據,它一直從 17% 穩步增長到 29%,但由於司機不會容忍來自平台的過高“佣金”,因此這是有限制的。

這是在銷售和營銷支出增長相對溫和的 42% 的同時實現的,儘管其他費用(銷貨成本、G&A、研發等)或多或少與收入保持同步。

總而言之,投資者將指出淨利潤率正在提高。 儘管收入增長,H2/18 的虧損仍穩定在每季度 2.5 億美元左右。 這些損失是相對可控的,因為目前看漲的融資環境將很樂意每年為如此高的增長率投資 10 億美元。 提醒一下,優步每季度損失這麼多(儘管公平地說,規模要大得多)。 在進行任何 IPO 之前,Lyft 的資產負債表上有 20 億美元的現金和等價物。

一些關於市場的有趣統計數據被炫耀以激起投資者的胃口:交通是美國第二大家庭支出類別,僅次於住房。 還有很多藍天:2016 年,拼車僅占美國汽車行駛里程的 1%。

首次公開募股的部分股份將被分配得相當具體。 有些股份是給董事的朋友和家人的,但其他股份則專門用於至少完成 10,000 次騎行的司機。 該公司向這些司機提供價值 1,000 美元的股票紅利,並向完成超過 20,000 次騎行的司機提供 10,000 美元的紅利。 看看優步是否會效仿將會很有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似乎將維持雙重投票權股份,向公眾發行的 A 類股僅獲得 B 類股投票權的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