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ft 与 Uber:搭便车前往公共市场
已发表: 2022-03-11近年来,叫车平台变得无处不在,现在很可能构成了零工经济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大多数城市中希望从 A 点到 B 点的人们越来越少地走到人行道上,把手举在空中叫出租车,而是在智能手机上敲几下键就召唤一辆汽车。 随着语音识别技术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人们梦想着有一天人们很快就能对着他们的手机(或其他连接的设备)呼叫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来接他们。 当蝙蝠侠仅仅在几十年前这样做时,所有这些似乎都显得异常的未来主义。
传统的出租车很快就过时了,以至于美国城市的大多数人都会质疑,如果有人说他们会得到一辆。 纽约市出租车奖章的价格从 2013 年的 130 万美元暴跌至 16 万美元。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甚至不会说他们会乘坐 Lyft 或 Uber,但他们会从一个地方“Uber”到另一个地方。 事实上,Uber 的现任 CEO 说他加入这家公司是因为它是一个动词:“我父亲总是告诉我,如果你能用动词,就说‘是’。”
上个月,美国乘车双寡头的两家公司都为各自的 2019 年首次公开募股提交了初始文件,因此值得仔细研究一下 Lyft 与 Uber 的辩论。
Lyft 和 Uber 之间的质量差异是什么?
尽管网约车平台继续主导传统出租车,但对于乘客和司机来说,在两个老牌公司之间做出决定往往是一次掷硬币的决定。 拼车在美国大多数城市都是一种商品,因此大多数司机和乘客都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开 Uber 和 Lyft,并根据价格和等待时间来选择使用哪个。 谷歌和苹果的地图应用程序已经抓住了这一点,并在用户寻找路线时为乘车服务提供应用内定价表。 一些应用程序已经出现在现场,专门帮助用户选择最佳服务,例如 Bellhop 和 GoA2B。
虽然 Uber 和 Lyft 本质上都是将司机与想要到达目的地的乘客配对的平台,但这两家公司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区别。 制定 IPO 估值的证券分析师通常不会过多关注公司文化,然而,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这两者之间的鲜明对比是有启发性的。
从品牌开始:Uber 有更简单的黑白感觉,而 Lyft 则选择带有独特字体的粉红色。
他们的每一个标志都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起源。 优步最初是作为“黑车”服务开始的,与其时尚和商业化的美学相一致。 Lyft 直接进入了消费市场,还开创了拼车功能,给人一种更随意、更友好的感觉。 在其公司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优步都是大写字母,但是在 2018 年 9 月,优步更改了徽标,去掉了所有大写字母,以使外观略微“柔和”。
激进的扩张使优步获得了领先的市场份额(后果)
与它的全业务外观相一致,优步并没有因为表现得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叫车平台。 它鲁莽地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激进的“破坏者”,愿意与出租车工会和政客正面交锋,以进入新的城市。 尽管受到许多人的推崇,但这一模式导致该公司近年来在其母国美国放弃了市场份额,同时仍在追求快速的全球扩张。 尤其是 2017 年的前六个月,对于 Uber 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半,因为丑闻接踵而至:
- #deleteUber 第 1 集:2017 年 1 月下旬,随着美国移民限制突然增加,出租车司机在肯尼迪机场抗议。 作为回应,优步关闭了激增定价(以鼓励人们使用该产品),这被认为是优步试图利用那些抗议禁令的人。
- #deleteUber 第 2 集:仅一个月后,前 Uber 工程师 Susan Fowler 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了她在公司遭受性骚扰和性别偏见的经历,引发了内部调查。 投资者批评了内部调查人员的选择,这表明该公司存在深层次的问题。 后来,卡兰尼克被拍到在承认自己需要领导帮助之前斥责优步司机。
- 2017 年 2 月晚些时候,Uber 被谷歌分拆的自动驾驶汽车公司 Waymo 起诉,声称该公司窃取了其关键技术。
- Greyballing 在 3 月份被披露,这是一种在其服务违反规定的城市中系统地欺骗执法人员的工具。 试图在诱捕行动中招呼 Uber 的官员被“灰团化”——他们可能会在应用程序中看到附近导航的汽车图标,但没有人会来接它们。
- 然后在 3 月,优步的自动驾驶汽车计划在亚利桑那州发生车祸后暂停。
2017 年上半年,共有 12 名高管离职,最终导致 CEO 下台。 在后果中,Lyft 有机会通过提供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来打破 Uber 的垄断。 请注意 2017 年初优步市场份额的下降差距:
截至 2018 年 12 月,Uber 占美国拼车支出的 69%,Lyft 占据 29% 的市场份额,比 2018 年初增长了大约 3 个百分点。由于两家公司都在争夺市场份额,他们不得不花费补贴给司机,并向乘客提供促销折扣。 这是一种逐底竞争的战略,导致两家公司都烧掉了巨额现金——据报道,优步自成立以来已经花费了超过 110 亿美元——并且一直在努力实现盈利。 稍后将更详细地介绍财务状况。
他们的商业模式和策略有何不同?
尽管核心网约车业务的商业模式有明显相似之处,但双方都在打一场更大的战略战争,要赢得不同的战斗。 Lyft 仅在美国和加拿大开展业务,而 Uber 已经扩展到 70 多个国家,尽管最近从亚洲和俄罗斯撤出。 因此,在优步争夺全球市场主导地位的同时,Lyft 正在蚕食美国国内市场份额。
率先进入市场有战略优势吗? 是和不是。 似乎确实有某种先发优势,但似乎仅限于品牌认知度,因为大多数司机和乘客的忠诚度似乎并不高(新的叫车服务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比较应用程序)。 实际上可能存在后发优势,因为第一个进入市场的人必须与监管和政治阻力作斗争,更不用说文化障碍,为后来者铺平道路。
不到 20% 的拼车司机专属于一项服务,这表明服务之间缺乏忠诚度和转换成本。
在拼车等市场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动态,其中网络效应是通过供应方实现的。 需要聚集足够的驾驶员供应才能使服务对骑手可行。 然而,司机不是雇员,可以自由使用多种服务,因此,即使优步在许多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且能够达到所需的临界数量的司机,但一旦像 Lyft 这样的竞争对手进入,司机可以轻松注册。 在某种程度上,优步正在为整个叫车生态系统承担重任。
优步和 Lyft 在提供的服务套件方面存在差异。 优步的服务范围更广,其中最大的是送餐服务,而 Lyft 则更专注于基本的叫车服务和拼车服务。 优步在 2018 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数据中首次公布了 Eats 的特定预订量,该公司称其占总预订量的 21 亿美元(占总预订量的 16.5%),并且每年增长超过 150%——远远超过其传统业务.
双方都积极参与并购交易
最近的收购也为各自的战略提供了一些启示:
- 2018 年,Lyft 收购了增强现实公司 Blue Vision Labs 和共享单车公司 Motivate。 前者与自动驾驶汽车有关,后者是人们不在汽车或公共交通工具中时如何在城市中出行的多样化。
- 同样,优步在 2018 年收购了共享单车公司 Jump Bikes。 它还投资了滑板车股份公司 Lime。
两家公司的这些收购符合他们的共同愿望,即成为所有交通运输的一站式商店,自行车和踏板车等最后一英里解决方案是这一愿景的组成部分。
优步和 Lyft 都在将无人驾驶汽车推向市场方面投入巨资。 尽管遭遇了包括致命事故在内的重大挫折,但优步在 2018 年 8 月丰田战略投资的帮助下继续向前推进。 2017 年 5 月,Waymo 与 Lyft 联手。 Lyft 还于 2018 年 3 月宣布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Magna 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旨在开发无人驾驶汽车。
尽管还遥遥无期,但优步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飞行汽车计划,开设了公司的整个分支机构(Uber Elevate),专门专注于开发飞行交通系统。 蝙蝠侠有一辆飞行汽车,但直到《黑暗骑士崛起》他才得到一辆。 也许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像《回到未来II》中那样的悬浮滑板?
筹资和估值增长一直保持一致
伴随两家公司收入快速增长的还有估值的快速增长。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Lyft 自成立以来的估值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 随着轮次价值和资金数额的增加,投资者基础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主要财务投资者包括富达、CapitalG、Third Point Ventures 和 Andreessen Horowitz,主要战略投资者包括麦格纳国际、通用汽车和滴滴出行(中国叫车市场的领导者)。 请注意,股东名册之间存在大量重叠,因为 Lyft 的许多投资者也投资于优步。 事实上,Waymo 在指控该公司窃取商业机密后,接受了 Uber 股票作为和解的补偿。 那是埋葬斧头的某种方式!
最近优步估值的下跌显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2017 年底,软银领投了 90 亿美元的巨额融资,这在许多方面都揭示了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 在前首席执行官卡兰尼克和主要投资者基准资本之间的内讧中,经过数月的痛苦谈判才得以解决。 尽管各方都试图尽可能积极地描绘它,但它却是硅谷最可怕的事件:一轮下跌。 以 700 亿美元的估值注入了相对少量的 12.5 亿美元的新资本,但绝大多数资金(77 亿美元)用于从想要退出的现有股东那里进行二次购买。 为此,软银以仅 480 亿美元的估值在纳斯达克私人市场上进行了要约收购,比上一轮折让了 30% 以上。 它被超额认购。
一年过去了,软银看起来绝对辉煌。 他们能够重组董事会,平息基准/卡兰尼克诉讼,重新调整一些战略举措,例如不再强调亚洲增长,并有效地购买了两个董事会席位。 软银现在还吹嘘它是优步的最大股东,持有约 15% 的流通股。 随后的资金以创纪录的估值进入,据传 IPO 超过 1200 亿美元,他们正在寻找具有中期流动性的 2.5 倍投资。

然而,收购要约最近被超额认购,估值折现为 480 亿美元,这意味着相当多的 Uber 现有股东正在寻找流动性,因此一旦锁定期满,Uber 股票可能会遭受抛售压力——通常是六IPO 几个月后。 优步的投资者希望,在此之前,即将自由流通的股票将掌握在强大的手中。
优步的投资者基础由非常广泛的战略、财务甚至名人投资者组成,例如碧昂丝、杰伊-Z、阿什顿库彻和兰斯阿姆斯特朗。 著名的金融投资者是软银愿景基金和沙特阿拉伯的公共投资基金,而战略投资者包括丰田汽车公司和塔塔资本。 据报道,前首席执行官卡兰尼克在 2018 年出售了大部分股份。
尽管硅谷投资者通常会选择一个赢家,而不是投资同一垂直领域的两家公司,但 Uber 和 Lyft 显然不是这种情况,这更加强调了市场上有不止一个参与者的空间的想法。 Alphabet(也通过 CapitalIG)、富达、沙特阿拉伯养老基金和滴滴出行都对这两家公司进行了投资。 而优步是滴滴的投资者这一事实意味着它是其最大竞争对手的间接投资者!
目前尚不清楚 Lyft 和 Uber 何时/是否会盈利
历史财务信息并未正式公开,因此很难拼凑出清晰和全面的数据,但两家公司在各自的 IPO 中大肆宣传时,一直在泄露其财务数据的片段,因此至少可以画出粗略的草图。
两家公司的收入都在迅速增长,这并不奇怪。 Lyft 的基数较低,但在 2018 年上半年,该公司带来了 9.09 亿美元的净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121%,令人印象深刻。
优步的增长轨迹绝不是成熟的,但它的扩张速度也没有以前那么快。 2018 年第三季度的净收入为 30 亿美元,与 2017 年第三季度相比增长了 38%。就净收入而言,根据这些数据,优步带来的收入大约是 Lyft 的 6 倍。
利润是另一回事。 两家公司都完全依赖外部资金,不赚取运营利润,符合当前硅谷的精神:先占市场份额,后担心利润。 Lyft 2018 年上半年的净亏损为 3.73 亿美元,而优步仅在 2018 年第三季度就亏损了 11 亿美元。
对两家公司来说,好消息是,即使没有预期的 IPO 收益,由于通过上述所有融资轮次(以及额外的债务发行)积累的现金储备,它们有能力继续承受亏损。 Lyft 没有透露手头有多少现金,但自 2015 年底以来它已经筹集了近 40 亿美元的股本,因此即使考虑到运营亏损,我们也可以假设该公司拥有充足的跑道。 在计入随后的股票和债券发行后,截至 2018 年第三季度,Uber 持有 91 亿美元的现金。 即使考虑到该公司在第四季度可能已经烧掉了超过 10 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优步仍将有两年多的时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优步在 2016 年出售中国业务后持有中国网约车巨头滴滴出行的大量股份,并在 2018 年初出售其在中国的业务后持有东南亚网约车运营商 Grab 的大量股份。当时,滴滴的股份占公司的17%,虽然是作为优先股持有,但股权很可能在随后的几轮融资中被稀释。 尽管如此,滴滴出行也一直在探索首次公开募股,据传估值为 800 亿美元,这意味着优步持有的股份价值可能超过 130 亿美元。
至于 Grab,截至 2018 年初,Uber 持有 27.5% 的股份,但自 6 月以来,Grab 已经开启了巨额的 H 轮融资,以 90 亿美元的投前估值获得了 30 亿美元。 从理论上讲,这会将优步的股份稀释至略高于 20%,使其价值 25 亿美元。
公共市场如何评价 Uber 和 Lyft?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公司最近在非公开的、公平的融资轮次中的估值,然后再继续看看它们在公开市场上的价值。 请注意,由于两家公司都缺乏盈利能力,因此收入倍数是最常用的衡量标准。 但在深入研究这些数字之前,请先问问自己:哪家公司值得估值溢价? 凭借其规模和全球雄心,优步是否应该获得更高的估值? 由于增长速度更快,Lyft 能否保证更高的倍数?
- 根据 LTM 2018 年第二季度的数据,丰田在 2018 年 8 月以 715 亿美元的投资前估值对优步进行了投资,收入倍数为 7.4 倍。 优步在该季度公布了 63% 的净收入增长。
- 根据截至 2018 年 6 月的过去 12 个月,富达在 2018 年 6 月以 145 亿美元的投前估值对 Lyft 进行了投资,收入倍数为 9.3 倍。Lyft在 2018 年上半年增长了 128%。
从 2018 年的这些融资轮次来看,Lyft 似乎已经实现了超过其竞争对手的估值溢价——这可能是由于其卓越的增长率。 然而,转向目前的估值,情况有所不同。
鉴于股东人数众多且员工多年的股权薪酬,私营公司的二级市场相对活跃。 Equidate 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可以用来大致了解当前的估值可能是多少。 在撰写本文时,该平台的(广泛)指示性买卖价差为:
- 优步价值:780亿至1000亿美元
- Lyft 价值:140 亿至 180 亿美元
假设优步 2018 年第四季度的收入增长与 2018 年第三季度相同,那么 2018 财年的净收入将达到 114 亿美元。 这使当前的交易区间为 6.8x 至 8.8x 的倍数。 至于 Lyft,如果 2018 年下半年的增长率与 2018 年上半年相同,那么 2018 财年的净收入将达到 23 亿美元,倍数在 6.0 到 7.7 倍之间——大约低于优步。
将这种方法颠倒过来,将 Uber 的 7.4 倍倍数与 8 月上一轮融资中授予的相同倍数应用于估计 114 亿美元的收入,将产生 838 亿美元的企业价值。 对于 Lyft 来说,这个数字足足 218 亿美元。 如前所述,据说优步在 IPO 事件中的潜在估值为 1200 亿美元,这意味着两位数的收入倍数。
Lyft 和 Uber 的关键财务指标摘要
优步 | 来福车 | |
出席国家 | 75 | 2 |
应用下载量(过去 30 天) | 2530万 | 280万 |
国内市场份额 | 69% | 29% |
估计总现金余额 | 90亿美元 | 27亿美元 |
净收入 (LTM) | 105 亿美元 | 16亿美元 |
上次报告的增长率 | 38% | 121% |
净损失 (LTM) | 32 亿美元* | 8.06亿美元 |
等值指示性估值 | 780 亿美元 - 1000 亿美元 | 140 亿美元 - 180 亿美元 |
隐含的 2018 年收入倍数 | 6.8 倍 - 8.8 倍 | 6.0x - 7.7x |
*不包括出售东南亚业务的收益。
Lyft vs Uber:这真的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吗?
私人市场目前似乎更喜欢优步而不是 Lyft,但溢价是应得的吗? 两家公司无疑是在争夺同一个蛋糕,但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吗? 并不真地:
- 正如所讨论的,在供应或需求方面都没有任何障碍。 司机同时使用 Uber、Lyft、Via 等,没有任何实际后果。 同样,骑手也可以这样做,并根据当时哪一个提供更好的价格继续切换。
- 商业模式易于复制,没有护城河。 竞争对手可以在任何特定市场复制优步,并可以花钱购买司机以达到类似的绩效水平。
- 如果市场上只有一个参与者,该公司可能会排除竞争并随后提高价格,从而损害消费者并引起反垄断投诉或至少由市政府采取监管行动。 事实上,预计从拼车中榨取资金将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像纽约这样的主要城市已经提出了增加票价附加费和限制活跃车辆分配的提议。
鉴于 Lyft 的市场环境和更快的增长,优步的溢价估值必须用其他东西来解释。 投资者必须相信这个故事还有更多的内容,并且押注优步不仅能占领全球叫车市场。 这种通过瞄准更多全球市场和运输垂直领域的雄心壮志似乎比 Lyft 缓慢而稳定的增长更能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
事实上,优步似乎已经确定了淘汰私家车并拥有城市交通生态系统各个部分的战略。 这正是优步管理层和 IPO 账簿管理人将要讲述的故事。 不出所料,它已经开始了:在去年与投资者的一次会议上,优步首席执行官 Dara Khosrowshahi 说:“汽车之于我们,就像书籍之于亚马逊。”
附录:Lyft S-1 的关键要点
从 2017 年到 2018 年,收入翻了一番——这是一个非常强劲的轨迹,理论上应该保证溢价估值。 然而,H2/18 增长显示从 H1/18 减速,从 121% 降至 99%。
令人印象深刻的收入增长背后是该公司披露的一些有用指标,华尔街分析师将在未来几周内将其分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两年中,每位乘客的收入大幅增加——从大约 18 美元翻倍至 36 美元。 其他有用的指标,例如总预订量和乘车次数也很有帮助,而“贡献”等虚构的利润指标通常会被经验丰富的分析师抛弃。 收入占总预订量的百分比是一个重要的盈利能力数据,它一直从 17% 稳步增长到 29%,但由于司机不会容忍来自平台的过高“佣金”,因此这是有限制的。
这是在销售和营销支出增长相对温和的 42% 的同时实现的,尽管其他费用(销货成本、G&A、研发等)或多或少与收入保持同步。
总而言之,投资者将指出净利润率正在提高。 尽管收入增长,H2/18 的亏损仍稳定在每季度 2.5 亿美元左右。 这些损失是相对可控的,因为目前看涨的融资环境将很乐意每年为如此高的增长率投资 10 亿美元。 提醒一下,优步每季度损失这么多(尽管公平地说,规模要大得多)。 在进行任何 IPO 之前,Lyft 的资产负债表上有 20 亿美元的现金和等价物。
一些关于市场的有趣统计数据被炫耀以激起投资者的胃口:交通是美国第二大家庭支出类别,仅次于住房。 还有很多蓝天:2016 年,拼车仅占美国汽车行驶里程的 1%。
首次公开募股的部分股份将被分配得相当具体。 有些股份是给董事的朋友和家人的,但其他股份则专门用于至少完成 10,000 次骑行的司机。 该公司向这些司机提供价值 1,000 美元的股票红利,并向完成超过 20,000 次骑行的司机提供 10,000 美元的红利。 看看优步是否会效仿将会很有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似乎将维持双重投票权股份,向公众发行的 A 类股仅获得 B 类股投票权的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