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時代的數字銀行創新

已發表: 2022-03-11

新時代的金融科技挑戰者正在從四面八方對“傳統銀行”進行攻擊,並慢慢拆除老牌企業在過去一個世紀建立的保護牆。 銀行業和更廣泛的金融業正面臨著這些新興數字銀行創新挑戰者,涵蓋支付、現金、借貸、匯款、投資管理和借貸等領域。

現任者如何被篡奪的一些例子包括:

  1. 信用卡/在線支付被蘋果、亞馬遜、谷歌、Paytm、微信和支付寶的解決方案所取代。
  2. 取代現金/卡的數字錢包和訪問自動取款機的需要。
  3. 實時支付平台和系統無需使用支票或進行在線支付。
  4. 點對點 (P2P) 借貸平台(例如 Lending Club)變得比傳統藉貸更具吸引力。
  5. 挑戰者銀行——例如 Monzo 和 N26——提供有吸引力的移動優先經常賬戶產品。

這種顛覆是基於“從頭開始”的服務設計,重點關注客戶體驗和習慣,然後向後構建以滿足這些要求。 整個“設計思維”的重點是了解客戶、他們的生活方式、偏好,然後定制產品以增加價值並增強客戶體驗。 這與傾向於根據自身戰略利益和現有能力提供產品的傳統銀行渠道形成鮮明對比,這些渠道有時對最終消費者來說可能不是最理想的。

設計思維方法論

設計思維方法

新興的數字技術為銀行生態系統的新進入者提供了新的自由度。 與現有銀行相比,這提供了一種“大衛與歌利亞”的動態,使它們能夠快速迭代。 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們已經在其他消費市場上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例如交通、酒店、媒體和攝影。

儘管許多行業受到新興技術的干擾,但銀行業仍然受到保護,這主要是因為它是一個關鍵且受到嚴格監管的行業,是個人和公司持有的流動性的安全倉庫。 它對經濟穩定的影響意味著它對政府的監管和戰略重要性可能使其成為一個繁瑣的行業,為新參與者轉型。

銀行業如何轉型

本文將討論數字銀行創新的想法,以及如何將“流動性”、“風險”和“監管”這兩個相互衝突的目標與“創新”、“顛覆”和“轉型”脫鉤。 我還將探討未來的併購如何推動整個銀行業生態系統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從而使上述一切成為可能。

本文分兩部分介紹。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對影響業務開展方式的一些廣泛趨勢的診斷,然後深入研究與銀行/金融科技行業相關的具體問題,最後以“銀行未來”可以從目前的情況中出現。 本文的第二部分將具有預測性和前瞻性,重點是預測未來五到十年銀行業生態系統發展的潛在路線圖。

銀行業:簡史

現代銀行業起源於歐洲,起源於意大利,最初為農民、穀物商人和貿易商提供資金。 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服務擴展到多個領域,包括商業銀行、存款和借貸等。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現代銀行業在二戰後開始出現,當時它迅速擴展到更多垂直領域的產品和服務。 因此,雖然最初的銀行業務包括簡單的貸款、存款、國債和保險產品,但在過去的 75 年中,它逐漸增加了更精細的產品,例如衍生品、資產支持證券、併購/ECM、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業務. 銀行開始服務於兩個垂直領域:企業/機構市場和零售客戶。 該策略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即來自零售方面的負債(存款)將為機構部門內的資產(貸款)提供資金。

隨著銀行開始成長,最大的銀行開始發揮其規模優勢並佔領更多市場。 銀行業從分散走向集中。

1992 - 2017 年按機構規模劃分的美國銀行存款份額

1992 年至 2017 年按機構規模劃分的美國銀行存款份額。

提供的服務和服務地域的擴大意味著大型銀行成為“通用銀行”,許多銀行合併以加快這一進程。 其中一些發展主要由擁有消費者基礎的成熟銀行管理,並簡單地利用其規模來提高絕對盈利能力。 然而,隨著 20 世紀下半葉信息技術的興起,銀行對技術的大多數實施更多的是進化而不是革命。 解決方案以傳統方法和基礎設施為前提,不一定要從頭到尾對整個流程進行創新。

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全球商品和服務的無縫流動導致資金流動在過去 25 年迅速擴大。 這種複雜性引發了對洗錢等方面的監管擔憂,這增加了銀行運營所需的 KYC/AML 負擔。 2008 年的金融危機表明了與大型銀行過度信貸和流動性相關的風險,從那時起,一系列監管干預進一步限制了大型傳統銀行的全球雄心。 如今,銀行已經開始回歸本源(即存貸款),可以說這進一步放緩了它們對行業創新的關注。

流行的全球商業主題

在過去的十年中,數字技術的出現從根本上影響了業務的開展方式。 一些明顯的潛在主題如下:

全球無國界經濟的出現

與過去任何時候相比,世界各地的人們越來越多地跨越國界進行無縫互動和交易。 他們更頻繁地在國際上旅行、生活和購買。 零工經濟的出現是人們如何在世界任何地方生活並在沒有地理偏見的情況下交付項目的另一個例子。 為什麼會這樣?

  1. 無縫集成——互聯網促進的技術可以更好地監督和提高需求、供應和供應鏈履行操作的效率。
  2. 移動連接- 移動網絡比其固定線路等價物更具成本效益,並且允許快速建立基礎設施,從而在“消費”經濟中帶來大部分無法接觸的受眾。
  3. 數據可用性的增加——向數字方法的轉變帶來了數據可用性的大幅增加; 從傳統數據(例如金融)到非金融(社交媒體、地理標記、基於人工智能的模型等)
  4. 降低獲取和服務客戶的成本——一般而言,數字技術允許銀行通過自動化原本由人工執行的任務來降低獲取/服務客戶的成本。
  5. 基於信任的交易——數字社交身份允許以全新的方式識別、監控、評估、評分、參與和跟踪客戶。 數字足蹟的客觀性質為公平公正地進行交易和協調交易各方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6. 雲 > 物理基礎設施——大多數企業的物理位置,尤其是服務業,不再是地域增長的瓶頸。 世界某個角落的公司現在可以在另一個角落為客戶提供服務。
  7. 擴大業務——使用基於雲的分佈式和“按需付費”的可擴展基礎設施變得越來越容易,允許以較低的固定資本支出成本快速建立業務。

傳統銀行面臨的問題

由於進化原因,今天傳統銀行面臨的一些問題如下。

分公司領導

從歷史上看,銀行是圍繞其實體分行建立的,客戶關係主要由訪問因素驅動。 因此,這些模型需要對物理分支機構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並具有支持分支機構成本所需的最低業務量。 這使得銀行更加關注城市群,從而使許多農村和國家內部沒有銀行賬戶,從而產生了金融包容性問題。 前期投資成為新參與者的進入壁壘,因為以歷史成本建立的分支機構網絡為任何新進入者擴展業務提供了不利條件。

然而,如今,複雜的分行網絡可能成為傳統銀行的一個問題。 消費者越來越多地通過手機銀行渠道進行自助服務,從而使分支機構的客戶數量減少。 由於處理分支機構銀行業務衰退的財務和戰略後果,管理這個問題既棘手又緩慢。

複雜的傳統 IT 基礎架構

多年來,傳統銀行拼湊起來開發他們的 IT 系統,並使用需要大量硬件和拼湊在一起的軟件的遺留舊技術。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已成為無數解決方案的複雜混合物,這些解決方案拼湊在一起,不具備新時代可擴展、即插即用技術帶來的優勢。 解決這些問題並不容易,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新時代的銀行使用最先進的技術從頭開始構建更優化的 IT 基礎設施。

孤立的存在

大多數全球銀行作為多個業務孤島運作,不同部分之間的協調和溝通很尷尬。 每個筒倉在很大程度上作為一個獨立的組織存在,具有自己的指標。 這嚴重影響了客戶體驗和銀行提供無縫體驗的能力,因為它降低了跨產品垂直跟踪和管理客戶生命週期的能力。

銀行業組織管理的筒倉方法

銀行業組織管理的筒倉方法。

複雜的文化和權力結構

大銀行擁有非常獨特的文化和權力結構,這是典型的等級組織的典型代表,缺乏推動創新、冒險和實驗的動力。 它們的工作方式更像是從上到下的命令結構。 典型的銀行是一個“固定思維”組織,專注於“個人”績效而不是整體公司收益。 在這樣的環境中,難以在宏觀範圍內促進創新和協作。

維修費用

根據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的一項研究,新時代的數字銀行/金融科技實際上更加高效、敏捷和靈活。 它們的技術成本較低,優於傳統銀行的成本結構。 這些較低的成本部分源於金融科技能夠完全依賴更新、高效的技術堆棧和具有更高股權激勵組合的員工薪酬。

壟斷收費

由於競爭熟悉度和通過併購縮減現有數量,銀行定價在各個市場非常統一和相似。 由於日常生活中銀行服務的必要性以及銀行的活動和心態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相似而正常化,消費者剩餘已經降低。

交叉補貼

交叉補貼是傳統銀行業務的一個歷史元素(請記住消費者存款人為企業借款人提供資金的動態)。 這使得衡量業務部門的真實效率和解開限制創新思維的依賴網絡變得困難。

對未來的預測

我相信,在未來十年(如果不是五年)內,通過關閉、合併、收購和分拆的方式,全球存活的傳統銀行數量將至少減少 50%。 正如本文所解釋的,傳統銀行是在舊範式下發展的,在舊範式下,物理基礎設施在為客戶提供服務時很重要,這提供了規模經濟的護城河。 因此,隨著銀行業的發展,不斷增加新的服務——由於缺乏更好的選擇——以零散、零碎的方式更好地為客戶服務,最終導致“通用銀行”的複雜、笨拙的範式。 這匯集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過去的半個世紀見證了銀行業務的增長和整合,大型環球銀行為所有服務提供一站式服務。

然而,在過去五年中,隨著技術的變化,我們現在看到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範式,物理位置不再是必不可少的。 採用新技術並使用快速、迭代的改進來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是服務客戶的新範式。 根據麥肯錫公司的說法,新時代敏捷組織的一些商標如下。

敏捷組織框架

敏捷組織框架

銀行業現在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並處於轉型的過程中。 導致銀行業出現這種混亂的一些因素如下:

物理分支不再是先決條件

您上次訪問銀行分行是什麼時候? 現在,問問自己上次登錄網上銀行應用程序是什麼時候?

如今,客戶不再需要訪問分行,大多數服務都是使用自助服務或文本輔助模式在線執行的。 這使得即使是辦公室很少的小型初創公司也能夠為大量客戶提供服務。 事實上,當今世界上存在大量“純數字”銀行,它們只為在線客戶提供服務。 例如,Revolut 在全球擁有 600 萬客戶和零個分支機構。

通過專業化產品實現去中介化/解綁

傳統銀行遵循的戰略是向所有人提供全面服務,這導致在滿足消費者的確切需求方面做出了一些妥協。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通過提供一項服務分階段建立起來,並且只有在他們完美調整以適應客戶需求後才會擴展。 與無法匹配成本/服務水平的傳統銀行相比,個別以產品為重點的應用程序/金融科技在從銀行搶走業務方面做得更好,因為它們更專注於解決一個特定問題。

金融科技還以更有吸引力和更有用的方式解決了問題。 無聊的焦點小組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他們以更真誠的方式與用戶建立聯繫,並採用了非常規的(對行業而言)實踐,例如前面提到的設計思維過程。

基於雲的技術架構

幾十年來,傳統銀行使用傳統技術構建了他們的系統和流程,這在以前是一種競爭優勢。 然而,隨著新的基於雲的技術的出現,開發具有即插即用功能 (API) 的平台的可擴展、模塊化(敏捷)方法已經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 新時代數字架構本質上是高度模塊化和即插即用的,從而允許客戶以幾乎“老派”可能無法理解的“樂高”風格挑选和選擇他們希望選擇和構建的特定服務金融服務經理。

流動性/風險/KYC管理與銀行業脫鉤

今天,客戶真正只需要銀行安全地持有其“流動性”並確保“信用”得到正確評估和定價,其他一切都可以由下游公司做得更好。 在我看來,這將導致行業急需的脫鉤,這也將為銀行帶來更多的信譽,因為它們將不再需要面對客戶資金安全與股東回報增加之間的利益衝突。

協作生態系統

整個銀行生態系統在本質上應該具有更高的協作性,並且應該激勵參與者允許通過市場進行基於 API 的簡單集成。 這將帶來一個更加相互依存的行業,客戶將成為最終的仲裁者,就他們希望使用哪些產品來滿足其金融服務需求而言。

預測、參與和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

大數據的發展可以讓銀行根據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交易歷史,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定制化的銀行服務。 大數據可以提供生命階段的線索,銀行隨後可以提供圍繞客戶生命週期的產品(即學生和抵押貸款)。 使用他們可以訪問的數據,但以前沒有如此廣泛地挖掘。

增加准入和降低成本推動了普惠金融

這一進步將導致建立替代信貸模型的能力增加,並進一步歡迎大部分沒有銀行賬戶的經濟體進入可銀行賬戶。 這將有助於最終打破建立真正普惠金融模式的障礙。

與挑戰者合作

如前所述,金融科技新貴成功背後的一個原因是他們使用更現代和創新的措施來增強客戶體驗 (CX)。 在我看來,銀行將越來越多地與顛覆者合作(或購買)以跨越并快速跟踪他們的數字銀行創新之旅並採用類似的策略。 他們還可能轉向採用開源平台並與第三方產品供應商合作,以便更好地將他們的應用程序與其銀行平台集成,從而增強客戶體驗並增加價值。

邁向分層產業

在我看來,這些因素對於行業糾正由於全能銀行的偶然、基於需求的發展而出現的歷史結構失衡都是很好的發展。

服務和行業的三個核心功能(流動性、風險管理和 KYC)與以前的傳統銀行的脫鉤將允許價值鏈的其餘部分進行創新,更自由地試驗尖端解決方案。 從發達的大都市到地球最偏遠的角落,這將導致一個更具金融包容性的世界。

這一變化的下一階段將是未來金融服務的分層方式。 在方向上,我們將看到一個新的銀行生態系統出現,該生態系統將分為多個層次,專注於金融服務生態系統的不同需求。

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可視化相同的廣泛架構:

  1. 中央銀行:執行財政授權和監管
  2. 倉儲銀行:倉儲流動性和風險
  3. 平台銀行:市場聚合器
  4. 金融科技:基於應用程序的銀行
  5. 身份/KYC 管理

在我的下一篇文章中,我將更詳細地解釋所有這些以及它如何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