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對金融服務業的影響

已發表: 2022-03-11

去年,52% 的英國人投票贊成離開歐盟,這是一個被冠以“脫歐”品牌的歷史性事件。 從那時起,圍繞英國退歐對英國經濟——尤其是金融業的影響的猜測盛行。

在本文中,我將探討英國退歐對英國金融業的預期影響,評估其優點和可能性,並了解對全球金融業的長期影響可能是什麼。


英國脫歐公投的直接後果在所有人看來都是慘淡的:股市暴跌,英鎊遭受重創,消費者信心受到重創。

從那以後,市場已經復蘇,擺脫了對英國經濟直接厄運的擔憂。 儘管如此,對於英國脫歐對英國經濟的長期影響仍存有強烈疑慮。

出於多種原因,討論最多的行業之一是金融業。

第一個原因是金融業在英國經濟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佔英國 GDP 總額的 12%。

除了產出數字,它創造了超過 200 萬個就業機會,是英國最大的出口產業,佔英國 310 億美元服務貿易順差的近 50%。

英國金融部門與歐盟其他國家的相關性也很明顯。 英國銀行向歐盟公司和政府提供近 1.4 萬億美元貸款。 在歐洲開展的大部分金融活動直接或間接在倫敦以外進行(美國投資銀行 87% 的歐盟員工受僱於倫敦(圖 1)。

圖一

第二個原因是金融業一直是單一市場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歐盟深深植根於經濟動機。

考慮到這一切,難怪英國脫歐後的大部分厄運和陰霾都集中在金融服務上。

但六個月過去了,我在倫敦的金融朋友們似乎都在過著他們的日常生活,就像投票前一樣。 那麼英國脫歐真的很重要嗎? 如果是的話,未來可能會產生什麼影響?

問題1:英國脫歐有什麼大不了的嗎?

不幸的是,答案似乎很可能是肯定的。

對與金融部門相關的問題和擔憂的分析得出了大量令人擔憂的結論。

特別是,這些都圍繞三個重要問題:通行證、監管不確定性和人才流失。

護照:它是什麼,為什麼它很重要?

到目前為止,最重要的問題與護照有關。

護照是任何總部位於英國的金融機構,無論是銀行、保險提供商還是資產管理公司,都可以將其產品和服務銷售到歐盟其他地區的過程,而無需獲得許可證、獲得監管批准或設置當地子公司這樣做。

護照,連同下面描述的其他幾個關鍵因素,一直是大量金融機構決定在倫敦設立總部的主要原因。

最近的一份報告估計,英國有近 5,500 家公司依靠護照與歐盟其他國家開展業務。 流動是雙向的。 歐盟其他地區的 8,000 多家公司使用通行證規則進入英國。

隨著英國退歐的臨近,通行證會繼續嗎? 幾乎可以肯定,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英國繼續從護照中受益的唯一途徑是與歐盟達成“挪威協議”(歐洲經濟區的成員資格並遵守所有相關規則)。

但挪威式的解決方案極不可能,因為它會迫使英國在最初導致英國退歐投票的相同問題(特別是移民)上妥協。

那麼如果沒有護照,英國公司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向歐盟銷售嗎? 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是與歐盟達成“瑞士協議”(本質上是一項側重於雙邊貿易協定的協議)。

但瑞士式的解決方案似乎也不太可能。

正如凱投宏觀指出的那樣,“英國不太可能與歐盟達成與瑞士一樣好的協議。 瑞士人在計劃加入歐盟時就達成協議進行了談判; 一個國家離開它的善意會減少”。

即使實現了,人們對這種模型的有效性也存在強烈懷疑。 更具體地說,“瑞士模式”利用了所謂的“第三國等效”規則,允許非成員國公司執行護照允許的一些相同功能。

但正如英國銀行家協會首席執行官安東尼布朗指出的那樣,

歐盟的“對等”制度是護照的陰影; 它只涵蓋範圍很窄的服務,幾乎可以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撤回,這可能意味著英國將不得不接受它無法影響的規則。

這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過去 15 年瑞士在金融服務出口方面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落後於英國(見圖 2)。

圖 2

如果挪威模特和瑞士模特看起來都很難,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答案是肯定的,這意味著一個單一的自由貿易協定,類似於加拿大和韓國與歐盟談判達成的協議。

但是這些談判是漫長而復雜的(例如,加拿大-歐盟的談判已經花費了七年時間),並且無論如何都會導致比目前的護照權利所允許的條件更加有限。

歸根結底,權衡非常明確。

正如前英國駐布魯塞爾最高級外交官喬納·希爾 (Jonah Hill) 所闡述的那樣,“大多數提供 [進入歐盟市場] 的途徑都伴隨著人員的自由流動,考慮到移民的重量,我看不出飛行是公投辯論中的問題。”

英國的不幸現實是你不能挑剔。 它要么是具有勞動力自由流動的護照(或準護照),要么不是。

監管不確定性即將來臨

與英國脫歐相關的第二個關鍵問題是監管不確定性。

需要明確的是,監管歷來是英國的強項之一,至少在評估倫敦為何成為歐洲(並且可以說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時是如此。 有兩個原因:

  • 英國法在債務發行和破產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實際優勢。
  • 與歐洲大陸的同行相比,英國的勞動法更加寬鬆,對雇主更友好。 (例如,英國《金融時報》最近的一篇文章引用了一位僱傭律師的話說:“總薪酬為 150 萬美元的高級銀行家通常可以在倫敦支付 150,000 美元而被解僱,但目前的成本可能是在倫敦的 10 或 15 倍。法蘭克福”。)

但是,雖然這在歷史上可能是一種優勢,但英國退歐使事情變得相當複雜。

首先,英國將需要復製或重新談判 40 多年的歐盟法規和貿易協定。 這顯然會花費大量時間(參見圖表 3)。 不幸的是,許多金融服務公司等不起那麼久。

圖 3

其次,撇開時間問題不談,新的英國金融法規是否對該行業有利尚不清楚。

公平地說,這實際上是英國退歐支持者為支持離開聯盟而大聲疾呼的論點之一。 擺脫了布魯塞爾過度官僚主義的束縛,Brexiters 認為,英國可以進入一個放鬆管制的新時代,這實際上會提振金融業。

但論據並不明顯。

正如資本經濟學所說,

假設離開歐盟會導致對紐約市的監管減少是錯誤的。 英國政府最近表現出比其大陸同行更熱衷於監管。 與其他歐盟國家不同的是,從 2019 年起,英國的銀行將被要求將其零售銀行與商業銀行隔離開來。英格蘭銀行的壓力測試比歐洲銀行管理局去年的更為嚴格。

總而言之,雖然獨立的監管環境確實可以帶來長期利益,但監管不確定性的短期影響可能對倫敦的許多公司來說難以承受。

人才流失的危險

英國退歐可能對英國金融業造成長期損害的第三個關鍵原因是,它可能引發一個危險的人才流失過程,從而破壞倫敦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與硅谷一樣,倫敦受益於大量世界級、特定行業的人才在附近生活和工作。 在最近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瑞銀首席執行官明確表示:“[有]我們在倫敦的三個主要原因。 首先是人才庫。”

但在英國脫歐後的世界裡,這種情況還會繼續嗎? 外國僱員的簽證不確定性和近期失業前景等中斷可能導致頂尖人才前往其他地方。

特別是在簽證問題上,最近的一份報告發現,“如果目前的簽證制度擴展到歐盟移民,研究表明,英國四分之三的歐盟勞動力將無法滿足這些要求”。 對於 12% 的勞動力是歐洲人(其中大部分在金融部門)的倫敦金融城來說,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一旦人才外流的車輪開始運轉,這種趨勢可能很難逆轉。

網絡效應是強大的,而且可以雙向發揮作用——吸引人才,也可以把人才趕走。

這一切的癥結在於人才是流動的,雖然倫敦目前提供了吸引頂尖人才的完美因素,但如果英國退歐開始造成損失,還有其他一些看起來不錯的替代方案準備好治愈它。

短期前景黯淡。

考慮到這一切,很難不對英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感到悲觀。

多年來一直是增長和繁榮的主要推動力之一,無疑將受到影響。 需要明確的是,倫敦作為一個金融中心不太可能崩潰,但倫敦的一些金融公司(如果不是很多的話)似乎不可避免地會轉移到其他地方。

不幸的是,它看起來已經在發生了。

投資銀行已經開始或準備將其許多後台職能轉移到其他司法管轄區。 這影響了很多人(圖 4)。

圖 4

毫無疑問,未來還會有更多。

普華永道的一份報告估計,英國脫歐可能導致多達 100,000 個金融部門的工作崗位離開英國。

問題2:中期前景如何?

倫敦不會變得無關緊要,但它的重要性會下降

雖然倫敦可能在短期內受到負面影響,但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不會變得無關緊要。 世界上很少有其他城市擁有相同深度的基礎設施和網絡來維持繁忙的金融服務中心。

但英國脫歐似乎肯定會大大削弱倫敦目前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領先地位。

英國《金融時報》的 Martin Wolf 說得很好:

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倫敦仍將是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 它在 1930 年代和兩次世界大戰中倖存下來。 它將在英國脫歐中倖存下來。 然而,在歐盟內部,它正在成為歐洲無可爭議的金融之都,以及世界上兩個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英國脫歐後,它可能會成為一個離岸中心,相對更容易受到其他地方,尤其是歐元區做出的政策決定,尤其是監管決定的影響。

倫敦可以重塑自我

公平地說,倫敦和英國實際上可以利用這種情況,扭轉局面。 我想到了兩種可能發生這種情況的方式。

監管改革

首先,如上所述,英國實際上可能能夠徹底改革監管環境,並為金融公司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態系統。

取消工資上限、放寬資本要求以及總體上擺脫歐盟的監管負擔,可以幫助留住甚至吸引頂尖人才進入另類資產行業,比如對沖基金,無論如何,對沖基金的大部分資本都是從歐盟以外籌集的。歐盟並且不受護照丟失的影響。

新產業新技術

雖然某些公司將遷往國外,但新的行業將會出現以取代那些離開的行業。

正如英國《金融時報》的布魯克馬斯特斯所說:

創新的倫敦人幾乎肯定會[創造新產品並進軍新市場]——人民幣相關產品顯然是一個起點。 英國脫歐很可能會刺激銀行、保險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重新思考他們做事的方式,並創建一個真正的 21 世紀金融系統,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其他新技術。 短期內可能會很痛苦,失業和空蕩蕩的辦公樓。 但不要把倫敦排除在外。

因此,從長遠來看,英國可能會找到重塑自​​我的方法,創造出比目前受益的更好的局面。

誰準備利用短期中斷?

誰將從倫敦失去的業務中受益? 顯而易見的答案是:其他歐洲城市。

來自巴黎、法蘭克福和其他歐洲大陸城市的代表團已經在爭相吸引企業到當地開展業務。

最近的報導稱,德國正在考慮修改其勞動法,以吸引倫敦的一些公司遷往法蘭克福。

但是,下一個歐洲金融資本最終將在哪裡仍不清楚。

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有趣文章中,根據一系列標準,包括英語水平、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監管環境以及其他因素,例如學校選擇,阿姆斯特丹和法蘭克福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替代品、餐飲、文化產品等。

但如果按照最近全球銀行業高管的一些評論,倫敦的衰落實際上可能最終使其主要競爭對手紐約受益最多。

推理既有趣又可怕:英國脫歐雖然只影響英國,卻在歐洲各地激起了民粹主義的火焰,並引發了歐盟解體的幽靈。 考慮到這些風險,轉向紐約的安全可能更為謹慎。

其他潛在受益者可能在亞洲,尤其是與可能轉移到香港或新加坡的保險業有關的領域。

無論如何,倫敦的大部分損失似乎不太可能均勻地流向同一目的地。

更有可能的是,倫敦的衰落將導致全球金融市場更加分散,多個受益城市搶購倫敦留下的部分蛋糕。

最終,英國脫歐的意外後果可能是金融服務行業的新一輪創新浪潮,因為更廣泛的參與者控制了行業的發展方向。 真正的贏家將是利用這個機會的最佳設置。